華能伊敏煤電有限責任公司 地處世界著名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鄂溫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鎮境內,北距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85公里,南距世界上僅存的三大片原始樟子松林之一的紅花爾基60公里。公司占地面積99.28平方公里,是國家大型煤電聯營企業。現有在崗職工5061人,由漢族、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11個民族組成,其中少數民族職工716人,占職工總數15.01%。占地99.28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一家大型煤電聯營企業。
自1976年7月開發建設以來,歷經多次公司化改造,現由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全資擁有。煤電一期工程安裝兩臺俄羅斯500MW超臨界機組,分別于1998年11月和1999年9月投產發電,與之配套的露天煤礦2005年產煤770萬噸;電廠裝機2×600MW國產亞臨界機組、露天煤礦擴產600萬噸年生產能力的二期工程于2005年3月3日通過了國家的核準,4月26日全面開工建設,工程計劃2007年實現雙機投產發電;電廠裝4X600MW、煤礦擴產1000萬噸年生產能力的三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力爭明年開工建設。公司的長遠規劃目標是到2015年左右實現裝機7000MW、煤礦形成3000萬噸年生產能力,努力把華能伊敏煤電公司建成國內容量領先、效益領先、管理領先、環境領先的特大型煤電基地和一流煤電企業。
公司現下設發電廠、露天礦等21個生產單位和職能部門,確立起了統一經營、統一核算、集中管理的扁平化管理機制,形成了以煤電一體化生產為主,物業管理、多種經營、企業辦社會互為依托,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伊敏煤電聯營工程是我國能源開發戰略的新突破,它借鑒了國外煤電聯營的管理模式,突破了傳統的行業限制,煤電合一、統一經營,項目具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一是煤水充足的資源優勢.伊敏煤電聯營工程符合國家“工業動力用煤以褐代焦”“變輸煤為輸電”以及“最終產品是電”的產業政策要求,資源充足。伊敏煤田及周邊地區共探明儲量126億噸,其中伊敏煤田保有地質儲量49.73億噸的低磷、低硫優質褐煤,目前露天可采原煤儲量23億噸,若按總裝機容量7000MW、煤礦年產3000萬噸的水平測算,露天礦尚可連續開采60年左右;另有井工可采儲量14.4億噸。伊敏地區水資源豐富,露天礦疏干水供發電廠做循環補給水,疏干水量基本可以滿足一期和二期發電用水需要,在伊敏河上游計劃修建的紅花爾基水庫可滿足三期乃至四期發電用水;二是循環經濟的效益優勢:煤從露天煤礦通過3.7公里的皮帶走廊直接送到電廠鍋爐,取代了鐵路運輸,減少了運輸環節,節省了大量費用,一期兩臺機組計劃單位燃料成本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30%;三是環保優勢:發電廠采用露天礦開采過程中的疏干水做循環補給水,發電產生的灰渣經分級綜合利用后返排回填露天礦坑,覆蓋腐植土并恢復植被,不建灰場,消除了灰場和沖灰水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生產、生活污水設有專門的處理廠,全部達標排放。電廠六電場的靜電除塵器,除塵效率達到99.6%以上,煙氣指標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四是擴建優勢:一期工程做了大量的基礎投入,擴建成本低,送出條件日益完備,環境容量充足,具有較為豐富的煤電生產建設管理經驗。
自1976年7月開發建設以來,歷經多次公司化改造,現由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全資擁有。煤電一期工程安裝兩臺俄羅斯500MW超臨界機組,分別于1998年11月和1999年9月投產發電,與之配套的露天煤礦2005年產煤770萬噸;電廠裝機2×600MW國產亞臨界機組、露天煤礦擴產600萬噸年生產能力的二期工程于2005年3月3日通過了國家的核準,4月26日全面開工建設,工程計劃2007年實現雙機投產發電;電廠裝4X600MW、煤礦擴產1000萬噸年生產能力的三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力爭明年開工建設。公司的長遠規劃目標是到2015年左右實現裝機7000MW、煤礦形成3000萬噸年生產能力,努力把華能伊敏煤電公司建成國內容量領先、效益領先、管理領先、環境領先的特大型煤電基地和一流煤電企業。
公司現下設發電廠、露天礦等21個生產單位和職能部門,確立起了統一經營、統一核算、集中管理的扁平化管理機制,形成了以煤電一體化生產為主,物業管理、多種經營、企業辦社會互為依托,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伊敏煤電聯營工程是我國能源開發戰略的新突破,它借鑒了國外煤電聯營的管理模式,突破了傳統的行業限制,煤電合一、統一經營,項目具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一是煤水充足的資源優勢.伊敏煤電聯營工程符合國家“工業動力用煤以褐代焦”“變輸煤為輸電”以及“最終產品是電”的產業政策要求,資源充足。伊敏煤田及周邊地區共探明儲量126億噸,其中伊敏煤田保有地質儲量49.73億噸的低磷、低硫優質褐煤,目前露天可采原煤儲量23億噸,若按總裝機容量7000MW、煤礦年產3000萬噸的水平測算,露天礦尚可連續開采60年左右;另有井工可采儲量14.4億噸。伊敏地區水資源豐富,露天礦疏干水供發電廠做循環補給水,疏干水量基本可以滿足一期和二期發電用水需要,在伊敏河上游計劃修建的紅花爾基水庫可滿足三期乃至四期發電用水;二是循環經濟的效益優勢:煤從露天煤礦通過3.7公里的皮帶走廊直接送到電廠鍋爐,取代了鐵路運輸,減少了運輸環節,節省了大量費用,一期兩臺機組計劃單位燃料成本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30%;三是環保優勢:發電廠采用露天礦開采過程中的疏干水做循環補給水,發電產生的灰渣經分級綜合利用后返排回填露天礦坑,覆蓋腐植土并恢復植被,不建灰場,消除了灰場和沖灰水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生產、生活污水設有專門的處理廠,全部達標排放。電廠六電場的靜電除塵器,除塵效率達到99.6%以上,煙氣指標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四是擴建優勢:一期工程做了大量的基礎投入,擴建成本低,送出條件日益完備,環境容量充足,具有較為豐富的煤電生產建設管理經驗。
上一篇文章:山東濟寧東郊熱電廠脫硫脫硝項目選用自控溫低溫產品